有科研报道制备介绍复合水凝胶:先采用了全合成的半柔性乙二醇取代的PIC聚合物来制备纤维水凝胶并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铁纳米棒FeNRs(顺磁性FeOOH(F1)、超顺磁性 Fe2O3(F2) 和铁磁性 Fe3O4(F3))。另可设计一个双功能间隔基,在一个末端是多巴胺贻贝粘附基序可以结合到纳米棒表面,在另一个末端是二苯并环辛炔(DBCO)基团。每个(平均)FeNR的DBCO基团的表面密度为每个粒子106–107个基团,这使它们成为一种多功能交联剂。
通过将预冷的官能化FeNR水溶液添加到冷的PIC溶液中,然后将混合物快速加热到所需的交联温度来制备纳米复合水凝胶。当温度超过PIC的凝胶化温度(T= 18°C)时,会形成束状网络,并且由于束状诱导的有效浓度增加,聚合物上的叠氮化物基团与FeNRs上的DBCO基团之间的点击反应加速。该过程产生交联的水凝胶cF1、cF2和cF3。未官能化的FeNR与PIC的复合材料形成物理混合物pF1、pF2和pF3作为对照。
此外,使用振荡流变学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在没有直接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即使在高FeNR浓度下,FeNR对机械性能也没有作用。交联凝胶cF1–cF3显示出非热的行为,表明网络有效交联。
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刚性调整通过改变粒子上的连接剂浓度以调整每个粒子的功能,并相应地调整交联密度。随着FeNRs上的接头数量的增加会产生更多的交联机会,交联效率和硬化都显着提高从而产生更稳定的水凝胶。增加复合材料中聚合物-颗粒相互作用的另一种途径是增加聚合物中互补官能团的密度,即叠氮化物基团的浓度,随后聚合物(0.1 wt.%)与FeNRs (0.1 wt.%)的交联提供了极高的交联和硬化效率,储能模量增加了相应pF2凝胶或纯PIC凝胶的约50倍。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浓度和交联位点是交联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最大的机械效应是形态变化的结果,可以通过调整交联参数来调整。这些见解不仅提供了一种在不影响材料组成的情况下轻松操纵成束水凝胶的机械性能的途径,而且更普遍地,还指导了在非常低的聚合物(和纳米颗粒)浓度下开发更硬的纳米复合水凝胶。
相关复合水凝胶:
CS/HA/PLLA壳聚糖-透明质酸-聚乳酸复合材料
微凝胶基复合水凝胶
P(SBMA-GMA)/PVA复合水凝胶
纳米TiO2/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复合水凝胶
纳米金/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复合纳米水凝胶
壳聚糖/聚乙二醇/聚丙烯酸复合水凝胶 水凝胶CS/PEG/PAA.
壳聚糖/聚丙烯酸复合水凝胶 (CS/PAAc)水凝胶
稀土氟化物纳米晶/PNIPAm复合凝胶
P(NIPAM-co-AA)水凝胶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石墨烯纳米复合水凝胶
N-异丙基丙烯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水凝胶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
PVA/CF/n-HA复合水凝胶
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