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抗血管生成主要应用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血管增生性疾病的治疗。旨在降低血管密度和抑制血管生成。最初假设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规避典型的药物抗性,因为其靶细胞是遗传稳定的内皮细胞。但是,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诱导的肿瘤侵袭性增加和随后获得的耐药性,所以并非所有患者都从抗血管生成治疗中受益。
为了更好地确定癌细胞的抗性,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使得它们能够克服抗血管生成策略。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获得性耐药主要是由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代偿性激活引起。促血管生成因子的代偿性激活使得肿瘤能够规避单一途径的阻断。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则能够诱导血管正常化并增强化疗药物的传递。另一种机制是减少缺氧以获得癌细胞最大程度的死亡。抗血管生成疗法暂时性的增加氧合和药物递送。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明,在使用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后,肿瘤采用代偿性血管生成途径以及其持续生长和转移的其他适应性机制。因此,导致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代偿性信号通路成为肿瘤难治性的潜在原因。
sato等研究证实:多种调控因子共同参与了血管生成过程,单一靶标药物作用后会诱发其他调控因子的代偿性激活。wang和sawamiphak等发现ephb4被抑制后可激活vegfr-2,作为代偿性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此外,ephb4也可调控vegfr-2的活性,在血管生成中发挥总调控者的作用,ephb4与vegfr-2的表达也呈高度一致性。erber等发现ephb4被抑制后能够代偿性上调tie-2和vegfr-2的表达,进而促进血管生成。huang等证实tie-2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是vegfr-2依赖性的,特别是当vegfr-2被抑制时,tie-2可作为替代性促血管生成因子被代偿性激活。这三条代偿性通路的激活均能够使血管生成调控的动态平衡再度失调,引起血管再次异常增生,进而缩短并最终关闭血管正常化的"时间窗"。